煤炭,遠古太陽的精靈,閃耀著億萬年的光輝,在中國乃至世界能源史、工業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。
在中國煤炭界,就有這樣一位科研工作者,他以國家需求為導向,扎根煤海礦山,攻克了干法選煤、高效篩分等技術難題,為綠色低碳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。他,就是我國礦物加工專家、中國礦業大學教授趙躍民。
1982年,本科學習機械專業的趙躍民考入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,他驚喜地收到了著名選礦專家陳清如教授的一封信。陳清如向他介紹了選煤發展的方向,希望他能夠讀自己的研究生。當時對選煤尚不了解的他經過認真考慮后作出選擇,從此與選煤結下不解之緣。
陳清如,中國工程院院士,我國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人之一。在濕法選煤長期占據主流地位的技術條件下,他提出了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理念。
作為陳清如培養的首批研究生,趙躍民跟隨導師以礦為家,進行技術攻堅。1994年,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工業性試驗系統在中國調試成功,引發國際選煤界關注。這為缺水和高寒地區及遇水易泥化的煤炭分選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。
1998年,陳清如將干法選煤的研究工作傳承給趙躍民。
趙躍民帶領團隊與唐山神州機械集團等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,經過持續攻關,研發出新一代干法重介質流化床與大型復合式干法分選機,構建了模塊式高效干法選煤工藝系統。2013年,模塊式干法重介質流化床選煤廠在新疆礦區建成運行,獲得灰分小于3.5%的超低灰煤,實現了煤炭高精度干法分選的技術突破,為我國干旱缺水地區、高寒地區及易泥化煤炭高效潔凈分選提供了技術支撐。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鑒定認為:"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是選煤技術的進步。"
"煤炭高效干法分選關鍵技術及應用"研究成果獲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。國際選煤領域期刊曾有評價認為:"中國在干法選煤領域取得明顯進展。"多國學者持續關注著趙躍民團隊的研究成果。
從理論探索到工業應用,每個階段都需要攻克大量技術難題。
20世紀末,隨著我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長,選煤領域面臨新的挑戰。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,成為科研攻關的重點方向。
趙躍民帶領團隊潛心研究,研制出大型超靜定振動篩,開發了高性能大型振動篩分技術,改變了國內大型振動篩依賴進口的狀況,相關技術在全國多個大型煤炭基地得到應用,獲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。
針對復雜礦物的分選難題,趙躍民團隊提出篩體-粒群耦合篩分理論,研發分布激振與剛柔耦合彈性篩分技術,為解決難篩分礦物處理提供了方案。
趙躍民在選煤領域取得多項重要成果。作為我國選煤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,他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方面作出積極貢獻。
在學術研究上,他始終強調嚴謹治學,注重實驗數據的反復驗證。同時保持開放創新的科研理念,鼓勵學術交流與合作。
團隊成員持續開展技術研究:段晨龍教授從事干法分選技術研究;董良教授進行智能分選等前沿探索;張博教授專注低品質煤提質研究;江海深副教授鉆研礦物深度篩分技術。
如今,趙躍民團隊仍在持續推進選煤技術攻關,深化國際科技合作,為潔凈煤技術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貢獻力量。
來源:光明日報